《山里的孩子》徐晓妍摄影展发表时间:2021-03-31 17:42 展览名称 《山里的孩子》 徐晓妍摄影展 学术主持 李胜利 展览总监 孙越峰 策展 安永灿 展览设计 张洪 李卓洋 主办 乐像艺术空间 协办 陕西众像和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陕西臻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 2021.3.27-2021.4.10 展览地点 西安市碑林区建东街1号西安第一印刷厂锯齿楼二楼乐像艺术空间 观照与情感 安永灿 我看过很多徐晓妍的摄影作品,并且对其进入现场的拍摄状态也算了解。因此,早在2010年5月,我就将她的作品挑选了30余幅,编了一个小课件《女人·孩子》,在圈子内与影友们分享交流。在这个文本里,试图用生存的不易与女人们的艰辛和孩子们“少儿不知愁滋味”的无忧天性两条线来并列展示,似乎是不妥当的。 与《女人·孩子》不同,《山里的孩子》这个展览呈现的是从徐晓妍近10年拍摄的关于孩子的作品中精选的。其实,她的关于孩子的作品——因为其优秀,《人民摄影报》第44期(2010年11月3日)在“纪实佳作”版整版刊发。当然,那个时候,她的摄影意识远没有现在成熟。经过10多年的磨炼,除了依然秉承“直觉而不刻意”的理念外,视觉理性的升华使其影像更加朴实、诚实与灵动,画面结构控制得当,景别大气且收放自如,让作品的表现力也随之增强。也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摄影师用其独到的视角与细腻感受,用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去观照山里的孩子们苦涩的生活场景与快乐的天性时,没有过多的去解构生活的残酷,但却留下了柔软的悲悯与温度。 读徐晓妍的作品,让我想到了长期以来,因为纪实摄影过多的背负着对现实的允诺,造成很多纪实摄影作品和展览都刻意或企图构造一个披着人文关怀外衣的“批判现实主义”泥淖,引导或诱惑观者沦陷其中,费力地想象或抽出某些贴标签式的意义。纪实摄影发展到当下语境,观看与解读纪实摄影作品,最重要的应当是渴望充分读取其作品所要展示的不从众的个性表达,进而去揣摩作者的某种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主观认可。又或,哪怕是一些凭直觉截取的“只言片语”,但作为记录的、可供引据或考证的文本也未尝不可。 ![]() 与当下流行的某些观点相较,徐晓妍的作品也许不怎么艺术。但她或许不经意间为那些特殊的地域留下了可贵的文献。“山里的孩子”中很多场景早已成为过往,画面里的孩子或长大、或嫁人、或上学与外出谋生,其原生、原驻地因搬迁与移民,让曾经生养他们的故园已是“人亦不再,物非往夕”,空留一些残垣断壁,似乎在昭示着什么。我相信,那些孩子们的儿时记忆应该不会消失,因为徐晓妍的影像还在。 ![]() 最后,我将当年给徐晓妍编《女人·孩子》时所作短文抄录于此,权当本文的结语—— 黄土旱塬上,女人与孩子、劳作与生存,她们是这个特殊地域的普通百姓。 她们与她相遇,她与她们相逢。 没有刻意去放大她们的“遭际”,更没有企图让读者和她一道去寻找某种重大意义,影像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 与她们一样,她也是女人,也是母亲。为她们——也为自己留下“平常”的片断,让不为人注意的存在转化为直觉的瞬间,成为“眼见为实”。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徐晓妍是用心观看,她的心在动,情在动。 2021.3.23 徐晓妍摄影简介 自由摄影师
![]()
文章分类:
展览设计
|